close
0104343    在完美的世界裡,不需要道歉。但正因這個世界並不完美,道歉便不可或缺。我的學術背景是人類學,正是研究人類文化。人類學家抱持的其中一個定論是,所有的人類都有道德感: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人們的道德感與生俱來。心理學上,稱為良知(conscience)。神學裡,則被歸類為「責任意識」(a sense of Ought),或稱作神聖的印記。
  事實上,良知對人類行為的是非論斷標準,會受到文化的影響。舉例來說,在愛斯基摩文化裡,如果一個長途跋涉的旅人,已經沒有任何存糧,他可以進入任何一個陌生人的冰屋(igloo),並取用任何食物。在其他許多西方文化裡,進入無人居住的房屋裡,此舉恐將被視為「破門而入」,並被當成罪犯,受到懲罰。即便是非標準因各文化而異,且有時即使在同一文化裡,標準也不盡相同,所有的人仍具有是非意識。當一個人所秉持的正理遭到違背時,便會憤怒。不論男女都會覺得受到委屈,並憎恨侵犯他們信任的人。不當行為成為雙方間的屏障,關係也產生裂痕。不管他們有多麼渴望,雙方都無法假裝錯誤沒有發生。被得罪的一方心裡會尋求正義。這就是構成所有司法體制的人類本性。

呼求和解

  縱使正義能為被冒犯者帶來某種程度上的滿足感,但通常無法修復雙方關係。如果公司逮到一位雇員偷竊,且該雇員也受到審判並處以罰金或監禁,人們就會認為,「正義得以伸張」。但是公司不可能將該雇員恢復原職。然而,要是一名雇員在竊取公司財產後,很快就為錯誤負起責任,主動向在位主管報告自身惡行並表達誠心悔過,願意賠償所有損害以乞求原諒,雇員就還有可能繼續留在原公司。
  人類具備驚人的寬恕能力。幾年前,我造訪英國的科芬特里。當時來到一座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遭納粹轟炸成為廢墟的天主教堂前,導遊講述關於原廢址旁興建新教堂的故事。戰後幾年,一群德國人來到此地,幫忙建造新教堂,當作懺悔戰時他們同胞所造成的損害。所有人都同意將鄰近新教堂的原教堂廢墟保留下來。這兩座建築都意義非凡:其一象徵著人性的不人道,另一則為寬恕與和解的力量。
  當惡行破壞關係時,人性深處就會呼求和解。比起尋求正義,人們更渴求和解。人們之間的關係愈緊密,對和解的渴望就愈濃烈。當妻子受到丈夫的不公平對待時,傷痛和憤怒會讓妻子在尋求正義和給予寬恕中掙扎。一方面,她希望丈夫為自己所做的惡行付出代價;另一方面,她卻也希望能夠和解。唯有丈夫真誠的道歉才有真正和解的可能。如果丈夫沒有為自己的錯誤道歉,妻子的道德感便會促使她尋求正義。多年以來,我看著許多離婚訴訟,看著法官如何做出公正的裁決。我常常想,如果當時能夠真誠的道歉,悲傷的結果是不是就會不一樣……。

本文節錄自《打動人心的道歉》:
http://www.morningstar.com.tw/bookcomment-2.aspx?BOKNO=010434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晨星勵志館 的頭像
    晨星勵志館

    晨星勵志館

    晨星勵志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