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末,十三個剛剛獨立的英聯邦殖民地成立了北美聯盟,這無疑是解決政治經濟問題的可行辦法。但是它作為今天美利堅合眾國的雛形,也是一個精神聯盟,它以追求更高目標為己任,譬如「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讓與的權利」。美國人也堅信,自由社會的惠顧是以風險和義務為代價的。正如班傑明•富蘭克林所言:「那些為了短暫的安全而將自由放棄的人根本就不配擁有自由與安全。」因此,對於以這種思想為核心價值觀的美國人而言,物質享受和道德理想必然是相輔相成的。
此外,美國是以獨立國家的聯盟形式出現的,儘管有著共同的語言文字,但在其他諸多方面卻存在明顯差異。如果分歧導致某個州退出,其餘各州就會群起而攻之,以維護聯盟的完整性。因此,如果不把北美聯盟同時看作現實與精神上的雙重聯盟,就不可能造就這種自我犧牲的精神。
在美國,南北戰爭讓北方聯邦取得了至高無上的統治權,並在外交事務上擁有絕對權威。北部聯邦的勝利,否定了南方聯盟要求所有成員國均享有完全自主權的訴求。
不同的是,在歐盟,聯盟的存在僅限於形式,每個成員國均享有獨立自治權。即便是最基本的許可權範圍,歐盟也只能對各成員國的權利主張制定嚴格限制,並要求其做出相應妥協。這種聯盟的奇怪之處還在於,並非所有歐洲國家都被納入其中。而且有些成員國使用統一貨幣,其他國家則使用自己的貨幣;歐盟沒有統一的防禦政策,更談不上統一的軍隊。此外,每個成員國都有自己的歷史,獨有的身分與認知,對犧牲和妥協也有著不同的理解。即使是作為全球力量不可或缺的軍事指揮權,居然也由各成員國獨立行使。為方便起見,歐盟始終給予各成員國自由選擇的權利,只要覺得不便,成員國就可以脫離歐盟。歐盟對退出沒有設置任何限制。
從實質上說,歐盟只是個經濟聯盟,不同於防禦聯盟,因而其根本作用只能局限於最大程度地推進經濟繁榮。這種局限性意味著,追求更高的目標與犧牲國家安全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因為歐洲聯盟僅把國家的安全和福利作為精神目標,一旦回到現實,就只能屈服於並不完美的現實。因此,歐盟根本就找不到真正的道德基礎,激勵每個國家去為歐盟的遠大理想而戰鬥和犧牲。
展望未來十年,曾經遏制德國的力量均衡已經分崩離析──並不是因為德國想這樣,而是環境使然。
以上所說的這種裂化始於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機。二十世紀六○年代,西德首先從二戰廢墟中爬出,從此之後,它始終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大國之一。但東歐陣營在一九八九年的解體,迫使發達的西德不得不去同化貧困的東德,這給西德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 隨後的十年儘管充滿艱辛與痛苦,但德國還是成功地容納了較為貧窮的東部地區,這得益於歐盟的經濟與政治安排,德國自身也依舊保持著歐洲強國的地位。德國始終是歐盟的領導力量,至今仍是最重要的力量之一。他們沒有興趣去爭取更多的主導權,也沒有這個必要。
二○○八年金融危機襲來時,德國也和其他國家一樣未能逃過一劫,但德國還是憑藉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得以挺過難關。第一輪危機給剛剛走出蘇聯陰影的東歐地區以沉重打擊。在東歐,很多國家的金融業就是是由西歐國家一手創建──就是被西歐銀行收購,尤其是被奧地利、瑞典、義大利以及德國的一些銀行收購。僅在捷克共和國,銀行系統的百分之九十六股權由其他歐洲國家持有。考慮到歐美已接納其中的大部分,包括捷克共和國、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以及波羅的海諸國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愛沙尼亞,因此,德國似乎沒有理由為此擔心。但是,儘管這些東歐國家已成為歐盟成員國,但他們仍使用自己的貨幣。這些貨幣不僅比歐元疲軟得多,而且利率較高。
我們在前面章節中已經討論過房地產泡沫以及按揭貸款大量以歐元、瑞士法郎甚至是日元計價帶來的問題。其他歐盟國家的銀行大多持有東歐銀行的股份。這些西歐銀行採用的是歐元,並且受歐洲中央銀行及歐盟銀行業體系監管。但東歐國家的情況卻極為不可思議:它們根本沒有持有本國銀行系統的股份。因此,這些銀行幾乎就不受本國政府的監管,而是接受歐盟監管。一個國家若喪失對本國金融體系的控制權,其自主權必將受到挑戰。這也將是歐盟未來的最大隱患。像德國這樣的強國,可以通過危機維護甚至可以加強原有的話語權,而弱國就只能眼巴巴地看著自己的權力一天天地被削弱。力量失衡帶來的影響必將會在未來十年有所顯現。
由於歐盟屬單一經濟共同體,東歐國家不僅資源匱乏,而且對其銀行體系的控制有限,因此,唯一的希望就是歐盟出手拯救這些東歐銀行於水火。這不僅是東歐國家的希望,也是那些投資於東歐銀行的西歐國家的期望。作為擁有歐洲最強大的經濟和金融系統的德國,發揮表率作用似乎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但德國卻猶豫著未有所作為,它根本就不想為拯救東歐而買單。這畢竟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德國絕不想獨自承擔這分重任。相反地,德國鼓動這些東歐國家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伸手求援。這將減輕德國和歐洲的負擔,用美國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等其他捐助國的錢來淡化自己的責任。
二○○八年金融危機的餘波凸顯了歐盟的局限性,它告訴我們,歐洲真正成為單一國家的路途還很漫長。同時,它也再一次提醒我們注意這樣一個事實:只有德國才是歐洲真正的決策者。如果德國想出手相助,歐洲也早就伸出援手了。
但這場金融大潮到此還遠未結束。在危機襲來時,稅收銳減,社會服務行業的貸款急劇增加。有些國家已經捉襟見肘,而國內政治壓力更是令其雪上加霜。對於那些使用歐元的國家,解決這種問題的基本工具根本就不存在。例如,不斷貶值的貨幣會導致進口商品更昂貴,出口商品更便宜,也更具競爭力。這雖然使消費端遭受損失,但卻有助於創造就業機會,增加稅收收入。雖然調整幣值是應對經濟衰退的核心機制,但是像希臘這樣的國家根本不能控制自己的貨幣:他們根本就沒有自己的貨幣。
這種力量的不對稱性把歐盟變成了戰場。雖然德國不想承擔解救弱國於水火之中的責任,但弱國無法完全控制自身經濟,因而也不能左右自身命運。因此,未來歐洲面臨的問題就是能否承擔這種離心力,因為這曾經是歐洲歷史中最常出現的一幕。這個問題的答案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德國會選擇怎麼做。
歐元在不同國家及其經濟週期的各個階段,對不同國家的作用也是不同的。能幫助一個國家的貨幣未必能幫助另一個國家。歐洲央行對德國經濟的關心程度顯然要超過對其他較小國家的關心,而這又影響到他們對貨幣的估值標準。
從一九九三年創建到二○○八年,歐盟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而這種繁榮也一度掩蓋了所有未解決的問題。最能衡量一個政治體能力的,就是看它如何處理異己勢力,二○○八年的危機讓所有問題浮出水面,在這些問題中,政治一體化最想埋葬的是民族主義。有時,這種民族主義在政治上會表現得極為明顯。絕大多數德國人不贊成幫助希臘,而大多數希臘人寧願破產,也不願意接受歐盟條款。在他們看來,歐盟條款就是德國條款。儘管金融危機後的歐洲似乎已經風平浪靜,但我們依舊可以瞥見躲在平靜下面的暗湧。
當然,歐盟不會就此消失,在未來十年內更沒有這種可能性。建立歐盟的初衷是為了建立自由貿易區,歐盟的未來還將繼續以維護自由貿易為己任。但它永遠不可能演變為一個以統一體形式出現在國際舞台上的多民族政府。因為還不存在足夠的共同利益和維繫力量,能讓他們擁有統一的軍事勢力;而沒有統一軍事力量的歐洲,自然也不可能擁有我所說的「深度力量」。歐洲人還在國家主權和真正解決經濟危機的歐洲式方案之間舉棋不定。財政金融對歐洲統一體提出的挑戰,也阻礙更深一步的軍事一體化。歸根究底,歐盟只是一個歐洲的管理機構,而不是一個統一的政體。
此外,歐盟目前所採用的很多經濟控制政策,在未來十年能否繼續生存根本就不得而知。很多小國發現,這些控制措施讓他們處於明顯不利的位置。因為管理他們的體系計畫完全被大國操縱。對大國而言,通過加強政治聯合以達到幫助其他國家的努力已經受挫,這使得以政治聯合推動經濟發展的目標難以服人。調整幣值算是提高進口商品價格、降低出口價格並藉以改善經濟的最簡單辦法。但問題依舊存在,譬如說,希臘就無法採用這種做法,因為希臘根本就沒有自己的貨幣。
在未來幾年裡,嚴酷的經濟形勢註定會繼續,這一點毫無疑問。儘管困難既非前所未有,也非無法克服,但肯定不容忽視,它將給不同國家帶來不同問題。經濟壓力註定會加劇各國之間的分歧,並給單一貨幣的所謂優勢帶來挑戰。儘管我相信歐盟將繼續存在,但是,也有些成員國可能會退出歐元區,而其他國家則會叫嚷著他們對布魯塞爾歐盟機構的控制力正在削弱。歐盟一體化已經達到了它的極限。而在未來十年,隨著這股大潮漸漸退去,我們也將明顯地感受到德國的力量。
- Aug 06 Mon 2012 14:58
【~你不可不知的~】未來10年的歐盟危機!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