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反恐戰爭中,美國的另一次冒險之舉是二○○三年入侵伊拉克。儘管在今天看來,入侵伊拉克是一個毫無爭議的錯誤,但是在談到它時我們必須要考慮到當時決定攻打伊拉克的背景。二○○二年二月,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紛紛要求美國軍隊離開它們的土地,但巴基斯坦在來自印度和美國的強大壓力下勉強同意擁護美國。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在阿富汗已經完成了他們預先制定的任務,接著美國將選擇另一個國家作為下一步行動的目標。
  在少了沙烏地阿拉伯和巴基斯坦這兩個勁敵之後,可供美國選擇的目標極其有限。本來,美國應該像二十世紀七○年代以色列對待巴勒斯坦恐怖組織「黑色九月」一樣,向基地組織發起一場情報戰爭。然而,由於在該地區缺乏合作者,因此美國沒有能力對基地組織發起所謂的情報戰爭。
  於是美國只能採取第二種選擇──完全的防禦模式,即在依賴國家安全局的同時寄望於阿富汗的軍事行動能夠打亂「基地組織」領導對其成員的領導,以避免他們發動新的襲擊。從理論上說,美國聯邦調查局已經掌握了恐怖襲擊者的資訊,並在機場等邊界地帶形成保護帶,以防恐怖份子進行滲透。耳聽為虛,實際情況不一定有這麼樂觀。
  聯邦調查局從來都不能保證美國國內不存在任何恐怖份子,同時也不可能完全保證,他們不會以其他的形式進入美國。在下一次恐怖襲擊發生之前,美國民眾還可以抱有幻想,認為現在的美國已經沒有隱患,或者認為美國總統十分稱職。但是由於恐怖襲擊發生的時間和性質的不確定性,它所造成的損失必定難以估量。一旦美國再次遭遇恐怖襲擊事件,民眾就會開始懷疑,美國究竟有沒有必要在穆斯林世界耗費鉅資,甚至不惜犧牲美軍將士的生命。阿富汗戰爭之後,美國又得到了什麼?
  布希政府試圖制定一個既能打擊恐怖組織、又能完美契合美國長遠利益的國家戰略。這就需要美國找到一個既能迫使沙烏地阿拉伯和巴基斯坦更加積極主動地收集、分享情報,又能讓美國在長期衝突的中東地區佔據主導的辦法。
  為了在中東地區建立霸權,美國入侵伊拉克。軍事行動的直接後果就是,它能夠開創一個全新的戰略事實。這一行動尤其對沙烏地阿拉伯造成了威懾,因為美國的裝甲部隊能夠在數日之內迅速抵達沙烏地阿拉伯的油田。與此同時,這次侵略還能夠使美國控制中東地區最具戰略意義的國家──伊拉克及其鄰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約旦、敘利亞、土耳其和伊朗。因此,攻打伊拉克既完成了美國打擊恐怖勢力的短期目標,又沒有違背自己不願長期糾結於任何地區的基本原則。布希政府暗中希望,自己能夠犧牲美國的部分戰略:在通過扶植代理人維持地區均勢的同時保持美國的軍事實力,以獲取其他利益。但是,如果考慮到帝國主義的本質,那麼我們就會發現,這其實只是一個下下之策,因為它總是不得不兩害相較取其輕者。
  然而要想做到這一點,美國不僅需要攻打,還要佔領伊拉克。毫無疑問,在沙烏地提供了大量軍事情報的情況下,美國入侵伊拉克的軍事行動是成功的。但是對美國來說,要想僅憑武力主導這個中東地區最具戰略意義的國家是不可能的。美國的軍隊能夠輕而易舉地拿下巴格達,但是當他們想把巴格達作為基地用於抵禦城外的敵軍時,他們發現自己很快就陷入了混戰局面,於是不得不把大部分兵力都集結在巴格達城內。
  對伊拉克佔領的失敗使得伊拉克的戰局急轉直下。伊拉克本身反而還成了美國的麻煩,現在美國的目標已經不再是實現自己在中東地區的戰略地位,而是如何尋找一個合理的時機順利地從該地區撤軍。
  對於美國來說,伊拉克戰爭最好的結果是,在美軍離開後建立起一個中立的政府;最糟糕的情況是,這個國家從此變得動盪不安。伊拉克戰爭可以證明,反恐戰爭與美國的地緣戰略相互脫節,其中,美國的道德準則、國家戰略以及領導能力的作用都值得我們探究。海珊對伊拉克進行了專制的獨裁統治,因此僅從道義的角度來看,摧毀他的政權是一種正義之舉。然而,這件事情並非美國總統布
希的職責所在。布希宣稱,美國攻打伊拉克的目的是為了打擊恐怖主義,但是在美國民眾看來,他對伊拉克的所作所為已經遠遠超出了這一目標。
  二○○三年,當美國決定入侵伊拉克時,喬治‧W‧布希就已經把反恐放在一個至高無上的位置,而忽略了美國國家戰略的基本原則,即在無需動用大量軍隊的情況下維持世界各地的勢力均衡。世界上還有許多類似地區,如果美國必須動用武力才能佔據每一個這樣的地區,那麼美國很快就會顯得力不從心。此外,由於美國越俎代庖,將伊拉克軍隊取而代之,反而使得缺乏對手的伊朗成為該地區除外部勢力以外最具影響力的國家。如果在將來的某個時間,美軍一旦撤離伊拉克,那麼伊朗將就會迅速主宰整個波斯灣地區。伊拉克戰爭也許對打擊基地組織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從整體上來看,美國的這次軍事行動完全是以失敗而告終。
  為了使入侵伊拉克的行為符合美國的長期戰略原則,美軍必須快速有效地佔領伊拉克。在沒有遭遇強大抵抗的情況下,美國可以迅速地建立起新的巴格達政權,並且為其訓練出一支強大的軍隊,從而對美國的宿敵伊朗進行制衡。如果美國能在五年內完成這些任務,那麼布希政府便能夠魚和熊掌兼得。屆時,美國完全有能力對整個穆斯林世界以及沙烏地阿拉伯國家進行威懾,並且可以利用伊拉克的戰略地位向敘利亞等周邊國家施壓。美軍撤軍以後,仍然能夠利用該地區各個國家之間的均勢來控制中東地區。
  然而布希政府的策略註定會以失敗收場,因為這一策略的前提本身就是錯誤的:在伊拉克戰場上,美軍遭遇了極大抵抗。美國在情報問題上最大的敗筆不在於它未從伊拉克找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在於沒料到海珊的統治早已岌岌可危。美國把以海珊為首、遜尼派領導的阿拉伯復興社會黨驅逐出了伊拉克政府,而把權力交給了遜尼派在宗教與文化上的對手──什葉派。對於新成立的什葉派政府(事有湊巧,什葉派不僅是伊朗的多數派別,而且居於主導地位,因此伊拉克的什葉派人士一直與伊朗保持著某種天然的密切聯繫),遜尼派感到無比恐慌,因此他們並沒有在伊拉克境內銷聲匿跡,而是開始向美軍發起游擊戰或者路邊炸彈的攻擊。
  布希政府卻一錯再錯。美國本想利用伊拉克的什葉派去對抗遜尼派,但卻沒料到,伊拉克的什葉派教徒和伊朗的什葉派教徒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伊朗人不希望看到伊拉克政府成為一個親美的政府,因為這樣會危及伊朗的安全。此時的美國可謂兩面受敵:由於不滿美國對伊拉克的佔領,遜尼派揭竿而起;而在伊朗的影響下,什葉派政府也竭盡全力避免淪為美國的附屬。儘管布希後來不得不回到美國的戰略原則上來,但是他卻讓美國陷入了無法自拔的困境。隨著伊拉克局勢的進一步惡化,美國民眾對布希的信任也開始日漸衰減。在發動伊拉克戰爭之前,他對外界宣稱,美國進行這場戰爭的目的是為了摧毀伊拉克存在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然而後來經證實,這一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實屬子虛烏有,因為伊拉克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對於這一點布希尚且能夠左支右絀,但是對於這場曠日持久的多方戰爭,他顯然已經招架不住了。
  此外,其他錯誤也削弱了布希的領導能力。他入侵伊拉克的第二個的理由是,攻佔巴格達後,美國可以在那裡建立一個民主政權。然而,美國民眾卻看不出這有多麼迫在眉睫,因此並沒有表現出太大的熱情。這個國家建設的動機最終也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謊言。無論是林肯、羅斯福還是雷根,為了實現自己偉大的道德目標,這些偉大的總統不得不經常撒下彌天大謊。人們之所以不相信布希,是因為他的所作所為不僅早已偏離了自己曾經宣稱的高尚動機︱打擊恐怖主義,而且他的整個外交政策都顯得混亂不堪、毫無章法,看起來力有未逮。對於布希來說,總是有著太多顧此失彼的解釋和太多慷慨激昂的陳詞。在這場耗資巨大的戰爭中,布希不僅難以自圓其說,而且其道德準則和戰略目標的相互脫節,導致其地位已經變得搖搖欲墜。
  二○○七年,為了穩住自己的總統寶座,布希開始在伊拉克進行大刀闊斧的行動,但是這些努力卻為時已晚。他的做法與其說是一種軍事策略,還不如說是想要通過武力迫使伊拉克為與遜尼派談判做好準備。此後不久,出於對美國可能重新支持遜尼派的擔心,什葉派反倒在某種程度上願意和美國進行合作,原本互相對峙的局面也有所緩解。
  伊拉克從此一蹶不振,再也沒有能力對伊朗進行制約,和伊朗之間的平衡被澈底打破。美軍一旦撤出伊拉克,將使伊朗坐大,沒有哪個國家能夠與之抗衡。這是最令阿拉伯世界以及以色列和美國坐立不安的事情。這種失衡狀態將會進一步加劇中東地區的宗教爭端,從而成為未來十年美國總統不得不繼續面對的一道難題。

節錄自《未來10年:世界霸權大震盪
http://www.morningstar.com.tw/bookcomment-2.aspx?BOKNO=010434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晨星勵志館 的頭像
    晨星勵志館

    晨星勵志館

    晨星勵志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