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帖‧史坦伯格:

  我們跟您所學到的是,在西藏傳統中,疾病治療並不是禪修唯一的目標。我想請您說明,從您的觀點,禪修的目標是什麼。 

達賴喇嘛:Photo02

  在傳統佛教的脈絡中,心靈修練的目標,就是阿姜‧阿瑪洛所摘要出來的三個訓練架構:持戒(道德自律)、培養專注,也就是禪修的修習和依據以上兩者所培養的深刻領悟。在開始階段,因為我們的衝動行為是具有破壞性和傷害性的,我們需要找到方法來約束自己,不要參與這些衝動、產生破壞的行動。在第一階段的訓練,我們刻意採取一套戒律,或生活守則來作為道德自律的訓練。

  既然衝動、破壞的行為是由不安與內心的散漫狀態而來,我們需要找到一個方法,來直接對治這個狀態。但是我們一般的心理狀態,是散亂和遊蕩的,以至於它無法直接處理心理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先培養一定程度的心理穩定,也就是專注的能力。這就是第二項訓練,專注或是禪修的由來。

  在這樣的基礎上,一旦我們有一定程度的穩定,之後我們就能夠使用我們的心,用專注穩定的注意力,來處理破壞性的情緒和慣性的思考模式。洞察力就成為能夠克服心靈具破壞性、產生消極傾向的解藥。 

以斯帖‧史坦伯格:

  我想這應該會是我們下午議程的目標,就是瞭解我們是否能夠將這些在您的傳統中已經發展得很好的練習,運用到我們所謂的壓力。我想我從您這邊聽到的是,當我們講到壓力,這就是發生我們身上的事情;而當您說禪修,就是您主動去訓練您自己的一個方法。 

理察‧戴衛森:

  就好像阿毘達磨。 

達賴喇嘛:  

  也許在心理學領域,佛教有更多的專門術語。現在科學主要處理的是物理或是外界的事物。我們需要這些,現代科學是非常非常的重要。但是同時,我們也有經驗和感受。印度古代的思想,廣泛地處理情緒和心靈,那也是有用的;因此我們應該要將兩者結合起來,以到達某種程度。然後,還有來生或是極樂世界!這是佛教徒特別會談到的東西。但不管是天堂或是地獄,這是有神論者的事情,不是我們該關注的事。我想我們最好採取一個非干預的政策。

以斯帖史坦伯格:

  另一個我們有同樣經驗的領域就是慈悲,而對我們所有人來說,真正的目標就是變成更有慈悲的人。我們持續將主題回到這一點,同時詢問培養慈悲如何能夠對健康有幫助,即使這樣的推斷並不在佛教傳統之中。我想要問的是,是不是一位醫治者,藉由用這種方式學習禪修,能夠獲得慈悲,因此而更能夠幫助生病的人。同時,慈悲是否能夠緩和發生在大腦中的壓力事件。 

達賴喇嘛:

  這是真實的。我的一些朋友相信,倫理道德必須立基於某種宗教信仰,但是從廣義上來說,佛教的觀點是一種人文主義。佛教的起始點是真實的本質和人的存在經驗,人類的基本處境。因此,佛教觀點強調的是,感情、慈悲、照顧感和關懷感。人類是哺乳類動物,在生命的一開始,他的存活完全要依賴在他人的照顧之上,某個程度上,這對於許多其他的哺乳類動物也是真實的。因為這個天性,我們傾向在心理上將照顧和關懷的要素,結合在一起,而將它稱之為感情(affection)。沒有感情,我們如何存活下來?這跟宗教一點關係也沒有。

  因此,我們試著將這樣的潛能維持下來。我們人類有這樣的智能,去認出感情和慈悲是有用的,同時我們有能力來維持這些品質。其他的動物有類似的心理要素,在一開始,當需求還存在時,將這些品質維繫在一起。當它們成長到不需要彼此互相照顧的時候,那麼情感就不再存在了。但因為人類有智商,我們能夠維持,甚至增強這樣的品質。我認為佛教的概念是以人性為基礎,也因此讓沒有信仰的人能夠接受。

  由於佛教的起始點是生命的實相和人類的存在處境,許多佛教的靈性方法,就是以處理存在事實的問題為目標。從佛教徒的觀點,道德或倫理不需要有宗教信仰作為基礎。也許這讓佛教修行的方法,能夠適用到健康領域之中。 

以斯帖史坦伯格:

  謝謝你的這些話,我想最終臨床醫學的目標和治療者的目標,就是對病人慈悲。我們昨天簡短地談到安慰劑效果。在醫生和病人之間的慈悲互動,會產生一個強大效果,在一些現代醫療的取向中,我們已經看不到這個效應。我們需要在科學和技術上的基礎訓練,這帶給我們許多進步,但我們也不能夠忘記慈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晨星勵志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